找回密码
 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扫描二维码

大亚湾兴汉小学华红先副校长燃尽生命献身教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6-11 17:2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物简介
  华红先,1983年从韶关学院(当时为韶关教育学院)毕业走上三尺讲台,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1991年,从家乡韶关来到大亚湾工作,先后任职于大亚湾西区宣平小学、塘横小学(现西区第四小学)、兴汉小学。

  20多年间,先后收获“广东省从事乡村教育三十周年突出贡献奖”、大亚湾区“扎根海岛、边远学校先进个人”、“优秀党员”、“优秀乡村·海岛教师”、“优秀校长奖”、“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荣誉。

  在青翠群山环绕的大亚湾西区第四小学校园里,一株栽下近30年的大榕树已是郁郁葱葱,根深叶茂。傍晚清风拂过,树叶发出呜呜低鸣,仿佛在轻声念叨一位惦记已久的老朋友的名字。

  在繁华喧闹的大亚湾西区兴汉小学德育办公室里,略显陈旧的办公桌上一张尚未写完的纸上,字迹清秀有力。一支尚未套上笔帽的圆珠笔,静静躺在纸上,似乎还在等待它的主人再度将它握起,继续欢快地记录着每一位孩子的成长……

  可时间就定格在2019年5月31日上午8点20分。无论是陪伴他22年的大榕树、最后一刻仍陪着他的纸笔,还是视他亲如兄长的同事们、欢快无忧的孩子们,再也看不到他稳重矫健的身影、听不到他爽朗开怀的笑声——这位执着耕耘三尺讲台35年、坚守大亚湾最偏僻乡村小学22年,用汗水播种着希望,用赤诚浇灌着杏坛的“老教师”——华红先,这位年仅53岁的汉子因突发心梗于那一刻訇然倒在他一生挚爱的工作阵地上。那段尚未写完的第十五周星期四值日巡查情况反馈,成为他最后的笔迹,未能留给挚爱着他的妻子、女儿、亲人只言片语,只给他们带来无尽的哀痛,给敬爱他的同事、孩子们留下悲恸的泪水和无尽的缅怀……

  痴心教育 坚守最偏僻乡村小学22载
  “这样一位好大哥,怎么说没就没了呢!”与华红先一起在西区第四小学共事十多年的黄慈英老师不愿相信华校长的不幸离去,喃喃念叨道,“他就是这么拼,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热心、那么用心,他就是让自己太累了。”

  大亚湾西区第四小学位于大亚湾西区街道塘布村,是大亚湾最为偏远的乡村小学之一。上世纪90年代,连接塘布与外界的,是一条异常坎坷、杂草丛生、僻静幽深的山道,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这是当时塘布人进出的真实写照。当时艰苦的条件,却没能阻挡这批痴心教育的老师们的脚步。

  在这个偏僻的小学里,日子平淡清苦。不少老师并不愿长期驻守在这里。1991年,在家乡韶关工作了8年的华红先像许多追梦者一样,只身背着简单的行囊投入到建设大亚湾的热潮中。

  在西区宣平小学短暂任教两年后,一辆“嘉陵125”摩托车搭载着所有的家当,华红先和同为老师的妻子来到最偏远的塘横小学(即现在西区第四小学)任教。在这20多年中,他一步一个脚印,一心扑在工作上和事业上,默默成为乡村孩子们的“垫脚石”,护送着一批批孩子走出大山,奔向新生活。

  在扎根乡村、默默奉献的22年间,华红先从一名普通教师做起,一步步成长为校长。“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是他经常和同事们说起的一句话。

  乡村小学的校长并不是那么好当——校园各项设施落后、乡村经济发展落后、村民对教育的漠视,成为横亘在他面前的一个个难题。如何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学校环境、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加强素质教育落实,让老师、孩子、家长们看得到希望,成为他殚精竭虑思考的问题。

  由于条件艰苦,当时学校并未聘请保安,于是,华红先兼起了“不要钱”的保安。每逢节假日,老师们纷纷回家与亲人团聚,而他和妻子带着年幼的女儿,就在这寂静的校园里“享受”这份格外的寂静,怡然自得。

  “其实在我们眼里,华校长就是我们的叔叔伯伯。”“80后”小伙廖智豪至今还记得自己上小学时的场景。华校长一有空闲,就会到孩子家去家访,这对当时顽皮的廖智豪而言,是一件恐怖的事——自己调皮捣蛋的“糗事”要瞒不住了。“塘布村人对华校长尊敬有加。”曾一起共事6年的张仕武老师感慨道,华校长将每一位求学的孩子视同子侄,对每一位孩子的成长历程也尽心尽职,唯恐耽误了孩子成长。

  “甘将心血化时雨,润出桃花一片红”。正是他这种忘我的工作态度,华红先以身作则感召着身边每一位师生,全校呈现出一派校风正、学风浓、乐于助人、勤奋好学的良好风气。

  敬业爱岗
  哪里需要往哪搬的“红砖”
  2014年,由于工作需要,华红先被调入兴汉小学任副校长一职,主要负责德育工作。“不管走到哪里,他都能和老师、孩子们融到一起。”在兴汉小学短短4年时间里,该校的德育工作有了新的面貌,而学生们也喜欢、爱戴这位校长伯伯。

  对学生如此,对同事华红先更关爱,哪个老师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他总能伸出援助之手。2017年,一位老师怀了二胎,属高龄产妇,医生诊断需要休息保胎。学校的老师岗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时值学期中间,临时聘请不到老师来替课,就在学校犯难之际,他主动向校长提出由他来替课,解决了燃眉之急。今年3月,又有一位老师因病请假半个月,他们班落下的课程也是由华红先顶上。

  看到华红先一次次在关键时刻勇挑重担以及认真批改作业和备课的情景,同事调侃道:“辛苦革命一辈子,该歇歇啦,您这不是没事找苦受呢?”对此,他总是莞尔一笑:“孩子的学业可不能荒废啊!”

  正是这一句简单的话语,道出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贞,对孩子成长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就在他累垮在办公桌上的前两天,正值广东省创建教育强镇复评,各项工作扎堆而来,他忙得不可开交。其实在前两个星期,他就发现自己身体不舒服,妻子和同事劝他去看看,他一直回应“等忙完这阵,再去吧。”

  不料这一等,却累倒在工作岗位上。

  仁义宽厚
  时刻叮嘱兄弟子侄坚守“好人”底线
  作为家中的长子,华红先这位出身农家的少年聪慧灵活,异常懂事。“一直以来,在我们心目中,大哥大嫂为人做事,一直是我们的楷模。”由于在大哥的带动下,兄妹六人均积极上进,励志考学,但这也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而后父亲又因肺气肿做过手术,常年需要药物维系,不停吃药治疗,给原本并不富足的家庭雪上加霜。而应对这一切,家中的各项事务、繁重的活、难啃的难题,都是华红先迎难而上,默默扛起重担。

  1983年,从韶关学院(当时为韶关教育学院)毕业的华红先走上三尺讲台,当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这个大家庭的经济状况才慢慢有所好转。“我清晰地记得,大哥第一个月发工资,他仅仅留下勉强够用的生活费,余下的全部寄给爸妈补贴家用。”每每聊到于此,小弟华红胜泪如雨下。

  在做校长期间,华红先并没有利用职权之便和熟络的人脉关系关照家人,而是鼓励弟弟们自食其力,坦荡做人。“尽管家中不宽裕,但大哥一直要求我们做人要坦荡、要讲究宽厚仁义。”每一次“家庭会议”上,华红先都是语重心长,要求兄弟子侄首先要做“好人”。如今,纯正的家风让这个虽不富裕的大家庭充盈书香之气,子侄辈中大学生辈出,其中不乏考上重点大学的孩子。

  如今,华红先这棵家中的大树累倒了,倒在心爱的办公桌前,带着他没有完成的课时教案,带着他对教育事业的追求和奉献,带着他对三尺讲台的无限眷恋,带着他对孩子们的深挚的爱恋,离开了他至亲至爱的亲人,离开了他那正读大二的女儿,离开了朝夕相处的同事、朋友……

  “往事一桩桩、一件件浮现在眼前。”兴汉小学校长黄宏华沉痛地说,作为一位光荣的人民教师,华红先老师深爱着这份崇高的事业,三十五载如一日,坚持以“教书育人是自己的职责,爱岗敬业是自己的本分”作为自己工作的准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用一片丹心谱写自己对乡村教育事业的浓浓情怀,将毕生的心血奉献给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用短暂的生命书写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庄重誓言。

  记者手记
  哲学家以充满诗意的语言如是描述教育:“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作为一名扎根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华红先一辈子并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也没有豪情万丈的语言,但他用自己的短暂生命,用自己的做人干事准则,潜移默化成指引广大学子健康成长的一盏明灯,更谱写成一曲新时代的英雄赞歌。

  英气长存,忠魂不灭。可以说,在我们的身边,正是一批批如华红先孜孜奉献在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的坚守,春风化雨,让孩子成长为有信念、有情怀、有担当的人,成就更加丰富和饱满的人生。

  谨以此向无数默默奉献在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致敬!

  本组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欧阳德辉


发表于 2019-6-11 17:55: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优秀教师
来自: iPhone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6-11 18:07: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赞一个
来自: iPhone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合作|大亚湾在线 ( 粤ICP备12059854号 )

GMT+8, 2024-6-2 09:18 , Processed in 0.125600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